關於尋動率
謝謝你的來訪,我是Searchannel尋動率創辦人張培毅教練。
在我高三那年,我的心臟狀況不是很好,一直有心悸問題,卻找不出原因。,
醫生說:「你還年輕,做過很多檢查之後,你這個狀況只是心理因素造成的。」
從那之後的幾次檢查,我就跟心電圖越來越熟悉,偶爾聽著自己心悸時,快速的心跳聲。
也摸索著,什麼是屬於自己的正常心跳頻率。
從那時候我開始理解,心跳是規律的,卻不是永遠固定的。
正常的人,緊張的時候,心跳就該比較快;緩和的時候,心跳就該慢下來。
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頻率、自己的節奏;那個頻率、那個節奏,都不是永遠固定的。
就像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力一般,隨著環境,不斷運轉。
所有的物體,內部多少有些彈性成分。 當這些物體被敲擊的時候,都會以本身的頻率來振動,而造成獨特的聲音,我們稱為「自然頻率」。 當「強迫振動的頻率」與「自然頻率」接近的時候,振幅就會大量增加,這就是「共振」。 「奇怪,我不是來健身房上課的嗎,怎麼講起了物理?」 「別急,讓我用簡單的例子,慢慢與訓練連接起來。」
從那時候我開始理解,心跳是規律的,卻不是永遠固定的。
正常的人,緊張的時候,心跳就該比較快;緩和的時候,心跳就該慢下來。
所有的事情都有自己的頻率、自己的節奏;那個頻率、那個節奏,都不是永遠固定的。
就像一個源源不絕的動力一般,隨著環境,不斷運轉。
健力選手,扛著兩百公斤的重量,準備操作槓鈴深蹲。 首先大口吸氣,膝關節屈曲;髖關節屈曲、外轉、外展;髂骨屈曲、外轉、外展;薦椎反點頭;腰椎前凸變少;肋骨擴張;頸椎前凸變少。 直到蹲到大腿水平地面,準備站起來的瞬間…… 準備用力吐氣,膝關節伸直;髖關節伸直、內轉、內收;髂骨伸直、內轉、內收;薦椎做點頭;腰椎前凸變多;肋骨下沉;頸椎前凸變多。 用力咬住臼齒,用力踩住腳跟。終於!完成兩百公斤的槓鈴深蹲動作! 每一次的吸氣和吐氣,身體都在做不一樣的動作,身體和動作,都有自己的頻率。 健力選手如果想要努力站起來,會非常努力的讓「肌肉發力的頻率」與「身體吐氣的自然頻率」接近,這樣站起來的力量幅度就會增加,產生共振。
身為尋動率的創辦人,我希望品牌標語「找尋身體的運動頻率」是一個富含人生哲理的一句話。 在陌生的環境,遇到「似曾相似」的人,就會讓人安心。 現在過於快速發展的運動產業,多樣的訓練方式,已經讓大家忘記訓練的本質。 訓練這件事,就是利用適當的負荷和壓力造成身體生理上的改變。
訓練本身,不會是輕鬆的,就算是盪鞦韆,一開始也得用力、努力,等待一下又一下的來回擺盪,才有辦法享受最後的樂趣。 讓「強迫施力的頻率」與「鞦韆的自然頻率」接近,鞦韆才盪的高。 讓「肌肉發力的頻率」與「身體吐氣的自然頻率」接近,深蹲站起來的力量才會變大。 我希望尋動率的團隊,可以成為你小時候第一次盪鞦韆,在你背後,幫助你盪得更高的小幫手。
運動不只是為了美,更是為了找回身體的原動力。 在這裡,你可以有不一樣的訓練目標,帶你找尋身體的運動頻率,我們稱為「尋動率」。